九层塔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热天,怎么那么多人有寒证 [复制链接]

1#

最近市场经常反馈病例:患者不想吃饭,肚子疼,拉肚子、痛经、肩颈疼痛的案例。

详细问了情况之后,反馈给医生建议的一些处理办法,再强调一句:注意保暖。

严格按照医嘱自然会发现自己的身体有所改善:

比如,痛经的因为喝了姜汤水或者贴了暖宝宝,改善很明显的;

比如肩颈不适的,空调室内披上披肩,并且配合运动出汗后,肩颈又舒服了;

时不时拉肚子的,艾灸配合忌口改善了....

所有这些夏季常见的慢性疾病、亚健康状态,几乎都是在经过一个“温暖”的过程之后得到了改善。

炎炎的夏日,却被告知寒气重,要注意保暖,没毛病吧?!是的,没毛病,夏季是要注意“保暖”。

只是这个保暖,保的是身体内部的暖。

身体内部是需要保暖的,不是保的皮肤的暖,不是让你穿很多衣服捂着,我们中医叫保阳气。

中医最高指挥部《内经》有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首先,阳气到底有多重要呢?

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就是:阳气就像普照大地的太阳,太阳若没了,大地就会杂草不生,那人的阳气没了呢?生命就会停止。

内经开篇的前三篇基本都在讲阳气有多重要,而现代中医基础教材更是花了4小章节写阴阳。那阳气到底是啥呢?举个例子,就好比你把锅放在火上烧水,这个锅就就像是你的身体,锅里的水就像你身体流动的血液。而火散发出来的热,温度就像是你身上的阳气,而这种热能让锅里的水沸腾起来,甚至会顶开锅盖。所以阳气对于人来说,它能温煦脏腑,能维持脏腑正常生理功能,它还像士兵保卫城池一样让你免受外邪病袭,它更是运动的,外向的、兴奋的,并充盈你周身的。现代人阳气不足的太多了,包括很多疾病也都是因为阳气不足造成的,比如肥胖、肿瘤,不孕不育等等。内经有云:阴成形、阳化气。肿瘤的本质就是阳气不足、阴寒积聚。所有「阴成形」的慢性病,比如肿瘤,大部分都是因为阳气不足,正如《内经》所说:「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加上阳气不足,无法抵抗外邪时,会进一步耗伤阳气,久而久之导致阴物(瘀血)积聚成形,演变成疾病。除此以外,还有越来越多的不孕不育,女性的子宫就像大地土壤,常年晒不到太阳,没有阳气的温煦,冷得像冰箱,又如何孕育出生命果实呢?内经有云:「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如果想过身体棒棒,那就必须得摸清阳气大人的套路~~如果按一年四季来算,春天阳气开始生发,夏天生到极致,秋天开始收敛,冬天开始收藏。若按一天来算,你醒来时,阳气开始生发,中午时生发到极致,然后慢慢衰退到子时11点,又开始一阳出生。如果你的作息时间表跟着阳气的套路走,那自然很好,若你偏偏跟它对着干,那就不行了。所以作息紊乱,熬夜会透支更多阳气;过食寒凉,生冷也会透支更多阳气;长期过度劳累,大冬天晚上冬泳也会透支阳气;房事不节也会透支阳气......其它还有长期服用苦寒药物,总在求而不得的牢笼里苦苦挣扎......在该养阳的春夏季节里你不供养它,而是持续不断地透支它,那么接下来的秋天,冬天里,你就会比别人更容易出现阳虚的状况。

好好休息

睡眠是很好的“补阳”的方式,我们所谓的“充电”,就是讲生命需要的动能经由睡觉时候储存、收敛。

夏季白日很长,人体的阳气也是由于季节的变化,处于外放状态;所以为了保证白天的精力充沛,我们也可以午睡一会儿。

饮食不可太贪凉

夏季炎热,吃点清凉解暑的东西无可厚非,但切不可太贪凉。

夏季我们的身体内部相对而言要凉一些,由于夏季气血也是往上往外走的,所以内部相对于也会有点虚,是一种不足的状态。

最明显的就是咱们的脾胃,脾胃受影响,我们会胃口不好,不想吃东西、便秘或者腹泻、身体倦怠无力、头晕,气虚血虚,女性的话容易引起月经不调.....

环境温度不宜太凉

夏季,就是一个需要出汗、并且借由出汗带走一些寒湿、带走体内一些垃圾的最佳季节。

如果一味地追求清凉,失去这种出汗的机会,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一定程度地感受夏天的热烈,一定程度地出点汗,在温度中感受全身气血的流转,感受生命能量在体内的游走,真的是一件畅快的事情。

戒焦戒躁

即便是在同样环境中,能静的下来的人,心情愉悦而不焦躁的人,往往更能承受热的侵袭。

夏季的静心,也是养心的一种方式。安静,平稳呼吸,不焦躁,心就稳,不会急。

所以,夏天时刻提醒自己佛系一点,咱们一起“心静自然凉”。

在养的过程中可以搭配贝金方中药成方汤剂,调理脾胃,疏风散寒、清热解暑、祛痰利湿、健脾开胃、理气和中。

贝金方中药成方汤剂项目

贝金方中药成方汤剂是由45味道地药材研制而成。

包含:枳实、紫苏、滑石、广藿香、木瓜、桑白皮、豆蔻、丁香、泽泻、九层塔、苍术、铁苋菜、砂仁、麦芽(炒)、荆芥、川木通、桔梗、小茴香、槟榔、前胡、柴胡、*针草、山楂、半夏(制)、白术、陈皮(制)、水龙、丁葵草、桂枝、爵床、甘草、天花粉、茯苓、香薷、桑叶、青皮、木香、茵陈、防风、白扁豆、大腹皮、车前子、厚朴、稻芽(炒)、茶叶共45种中药材。

本文章文章、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