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最后一个周末,跟着朱老师一起参观钟宅民族小学。朱老师说,下个月初,学校马上分流,师生各自分流到另外两所学校。又一所学校将成为历史。我家胖哥和我说,钟小和你什么关系?你又不曾在那里工作过,为啥要去参观。说的不无道理,可作为同一个区的教师,我曾多次去钟小参加教研课题活动,每次去都有不一样的感觉,每一次去都感受钟小新面貌,感受钟小朝气蓬勃的师生。不管如何,作为同一区的老师,对一个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学校,当然是有感情的。我跟着朱老师,和钟小做个最后的告别。
走进钟小,在校门口,便可听见村里高音喇叭的呼吁,一遍一遍呼吁村民们抓紧搬迁,促成新钟宅的建设。校门口对面,一幅幅红色标语非常直白地表达了促成拆迁的呼吁。钟宅村周边都是高档住宅,小学历史近30年,教学楼和周边高楼不大协调,是需要重新规划了。
钟小的王船文化很有名,我们直奔王船工作室,负责人文旌老师已经在工作室等候。工作室里是琳琅满目的王船,有模型,有画作,有剪纸,有儿歌等,内容丰富,五彩斑斓的,漂亮极了。文旌老师看到我们,便和我们滔滔不绝讲起学校王船文化之路。他指着一艘漂亮的王船,告诉我们,这是钟宅村里近八十岁老人钟庆丰先生的作品,花了好几万亲自制作的,送给学校的。钟庆丰是王船制作唯一传承人。学校李校长带领老师们,开发出王船文化系列。除了工作室社团外,更有布及各学科的王船课程,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全面开花。
我们被一堆王船船模拼装材料吸引住了。文旌老师说这是社团孩子们拼装的船模,这套王船船模拼装是他和庆丰老人一起,利用假期,开车到沿海地区,挨家挨户去寻找有造船工艺的老匠人,根据他们的意思制作出来的。这套拼装材料有低年级和高年级的,低年级是简装版,直接拼装;高年级的是彩色版,升级版,复杂得很。说低年级简装版,其实也是挺难的,要将一片片模板拼接成一艘完整的王船,需要花很多工夫的。这套拼装材料已经成为指定厦门伴手礼之一。
工作室里一份份报刊吸引了我们,都是关于学校与王船的文章。阅读后我才知道,王船是非遗,送王船是厦门沿海这一带习俗,是闽台地区王爷信仰最具代表性的仪式,表达了先民对海洋的敬畏感恩之情。闽台送王船在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造王船是送王船的必备环节,五年前,学校根据地利,特别请来村里王船传承人钟庆丰老人,开发出这个极有民族特色的王船文化,很好地保护传承非遗文化王船工艺制作工作。在这所民族小学里,王船文化已成为师生的一种记忆、一种认同和一种价值。可如今,学校面临拆迁,师生分流出去,学校散了,这文化谁继续传承?我们对王船文化满怀憧憬和遗憾,在工作室里流连好久学校,不舍得离开。如果不是文旌老师还有他事,我们会继续参观聆听王船文化。
走出工作室,我们在校园走了一圈。学校校园文化气息浓厚,有多彩的民族文化,有精致的剪纸文化,有生肖主题课程文化…校园里每一面墙,每一个角落,都精心布置了师生们的作品,都在传达着学校丰富的文化内容。校园里还有桃李园、行知亭、香草园、果蔬园……香草园种植了上百种中草药,郁郁葱葱。迷迭香、薄荷、九层塔、苦菜、芙蓉,紫苏……多么丰富的香草文化。果蔬园里,火龙果花开得正好,花落洁果,一个个小小的火龙果已在绿色中闪烁。芒果树上,累累的芒果*灿灿的,不少熟果已落地。校园不大,很精致,每个角落都精彩纷呈,足以看出学校管理者的用心精心,师生们对校园的深爱。
毕竟时间有限,在校园里也只能走马观花,一下子便是夕阳下山了。我们依依不舍告别校园,在学校门口,又听见村里大喇叭孜孜不倦的叫喊声,叫喊着村民们,为了新家园,抓紧时间搬迁……校门口那一边,鲜红的拆迁标语赫然在我们眼前。一个小学校,一个民族小学,在时代的洪流冲击下,很快成为历史,成为很多师生人生中最美好的记忆。今天是我和钟小最后的告别,但我觉得并不伤感,一个小学校,能够给大家奉献那么多资源,那么多精彩文化,给师生留下那么多印记,真了不起。为钟小点赞!也希望钟小文化能够传承,特别是王船文化,相信这文化能够继续传承,发扬光大。
瓶子,本名戴慧萍,漳州人,现居厦门,小学教师。福建省作协会员,厦门市作协会员。在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数百篇,作品入选《厦门市优秀文学作品选》《漳州市文学作品选》,作品多次在市、区征文中获奖。已著散文集《芬芳的日子》《游走的时光》和童话故事集《骄傲的猴子大王》《青蛙的旅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