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完全是巧合,几年之间,莫名其妙地累积了一本关于自己觉得好吃的台湾小吃相簿。
并且,有增无减的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增加着照片的数量。
说起来,照片都是用傻瓜般的素人手机方式拍照,从Sony-Xperia开始进行这种边吃边拍的活动,拍到现在的Iphone6,已经算是最高品质了。
(可是从没有带过专业相机拍过任何一次,不知道是什么心理因素?只不过,话说回来,我哪来的专业相机啊?)
这本叫“台湾偏食”的相簿,累积了近五十道这个岛上的小食物。
也累积了不少爱吃朋友的掌声鼓励与反复转播,多到让自己忘了原本是小说作者的身份了。
怎么说呢?
由于相簿限制每张照片,只能用50个字(含标点符号)来说明解说,因此,把我原来喜欢描绘种种貌似无关细节的习惯完全打破,形成一种“集中注意力”的新缩写法。(说起来,也是一种好的结果,虽然,有难以言喻的苦闷。)
现在,坦白跟各位说一下。
当时,住在上海的时候,有时候(后来变成经常)很想念台湾某种食物,虽然,我常备了几种可在紧急时刻马上解馋的几款罐头(如:广达香肉酱,青叶面筋),但,时间久了,总有撑不住的一刻。
那个第一次的“一刻”,有刚认识从台北到上海多年的初相逢朋友,说他在闹区开了“最”道地的“卤肉饭”馆子。
二话不说,就先到他的店里,饥渴的点了卤肉饭+鱼丸汤。
结局是,虽然很饿,可是没吃完,就匆匆离店了。
这个绝望的夜里,我上传了我的第一张“台湾偏食”,是过年回台湾拍的宁夏夜市的“范太太赤肉饭”(闽南语:瘦肉饭)。
我的台湾小吃偏见,于是欲罢不能了。
刚刚有个住在东京很多年的阿姨,前几天回到台北。
她说:“终于回到这个连呼吸都会胖的地方了。”
用这句话警告各位,千万保重。
台式个人私房爱好,与大众口感无关。
茶点:
土凤梨酥。以前没什么“土凤梨酥”,凤梨酥就是冬瓜酱和凤梨泥的内馅。这一枚长版铜钱模样的“凤梨酥”,已经活过半个世纪的时光了。北台湾新庄庙街的唯一名物,“老顺香饼铺”制作。除了有别于方块型的长相,它的外壳也是层层薄酥皮叠起,使得口齿有甜蜜的烘焙味。茶食首选。
肉圆。常见的在来米浆入绞肉的团状点心。岛中部油煎,台南周边蒸煮。现在常吃的吉做一丸清蒸虾仁肉圆,位于台地林口,瘦肉里有鲜虾若干,皮有弹性,内里嫩餪易嚼。几乎超越台南的极上滋味。说是主餐时间到午后,但午餐后几乎难逢。蒸出后完全冷却的,最适人类胃袋。
台北“鑫华茶餐厅”可能是唯一台湾能做出正港味吐司的所在。“咸牛肉三文治”是很传统的港式snack,用罐头咸牛肉淋蛋液煎熟,抹沙拉酱即可。作法看似简单,但要面包乾松度洽当,不咸口感。台北就只此一家。地点在金华街,其他餐点也都很地道。
年,创办人简伯跟日本人学做点心,台湾光复后,才自已摆了这个摊子卖馒头包了红豆沙馅的天天馒头,使用的是为低筋面粉加了蛋后揉成小小面团后,炸至酥松口感,难得的是红豆沙馅甜度极低,完全吃不腻。因此,天天馒头成了台中儿女最相思的乡愁。(中正路巷)
夏季饮品:
台北西门町,永远是少年少女的领土,历代皆然,从不例外。六零年代发迹的成都杨桃汤,是打击猛署的清凉剂。所有果物都是本岛寻常腌制蜜饯品。我喜欢凤梨冰,过甜的凤梨厚片入刨碎的清冰,恰到好处。
东台湾花莲寿丰火车站外,丰春冰果店。刨冰是甘蔗熬煮制成。三种:甘蔗冰,自制冰淇淋,冰棒。所有冰品入的配料,也都是柴烧慢炖,红豆,芋泥,甚至鲜凤梨条。我热爱凤梨入刨冰,毫无腻口感,简直是夏日救星。
小吃:
炭烤鸡腿,好吃非常不易。一要嫩,二不能焦皮,三要经验。台北西门町电影街“三吉外卖”的烤鸡腿,烤了四十几年,打败了当时一起出道的鸡腿同行。从我念书痴情到熟年的我,依然相信,这是西门町的名产。
每次回台北,这家叫“一吃独秀”的植物腌渍的臭豆腐总是搬家,本来在师大夜市里,现在台大东南亚戏院巷子边。但,会一直念念不忘,主要还是与一般台式炸豆腐很不同。外皮极酥(几乎是脆),内里极嫩(如豆腐脑花);老板来自宜兰的手艺,本人以为却比宜兰现今的都好吃。
台湾凤螺,可以九层塔炒凤螺、也可以烧烤凤螺、添加五味、姜汁、丝瓜炒凤螺及枸杞凤螺汤等。我偏爱烧烤,现吃。甜中有海味。
台北景美夜市。“鹅妈妈鹅肉/切仔面”。惊奇推见(左)超嫩鹅肝,极细滋味;(右)鹅腿,不油却柔匀的肉感。
富盛号碗粿,也卖了60年以上了。南部碗粿是将糊化的米浆蒸过,将配料铺于其上再蒸熟而得,搭配酱油膏。(墙上为竹食器使用方式)绿碗为“浮水鱼羹”,入黑醋后,胜鱼翅羹万倍美味。
主食:
林口“境会庭”的清炖牛肉面。难得精选有轮圈的带筋腱肉。足够的牛骨汤底略泌油份,份量略少的不软白面于是恰好够饱足。配菜是喜爱的空心叶菜,微洒青白比例合宜的本地葱。几乎就是完美牛腱汤品。面条,只是配菜。台币百元,是台北城内不可能的罕见价格。
临高雄港区,绰号“大沟顶”的小吃区。少年时代,妈妈经常在逛街前,母子先来碗点心,这里便是重点。“阿标米粉”是依然健在的少数老摊,可能也是唯一。与众不同的热爱是40元台币的干面,浅烫过的油面,垫大量爽脆豆芽,卤入味瘦肉一两枚,已经够了,台式古典派。
台北“南门市场”旁,有一“郝家食堂”。回台北几乎每周报到,只为这精炖的香菇鸡汤面。鸡汤纯粹,大锅熬数小时,瓢去多余鸡油,配腿,翅,胸各一;手制白面另烫熟后,置入。一碗台币,价格风味都是家常。
台北-晴光市场芋头米粉。每日定时定量,很难吃到。芋头是选过的极品,炊熟后另外搁凉。米粉烫后入油葱再注肉汤,最后在排上紫芋。配菜台式透抽(也算是乌贼),鲜嫩不腻。
位于台北老社区万华的“艋舺咸粥”具备它60多年的北台湾“饭汤”风格。汤头是煮米粉的大骨熬汤;米饭颗粒分明,有肉燥,嫩叶菜入粥,加上酥炸的红烧肉俩片。我都会点油豆腐,及我以为是这里最强的“烫生蚵”为配菜。(一般喝台式咸粥,都佐以许多炸物)
这不是歌迷签名会。是台南“阿明猪心冬粉”的摊位现场,拍照时刻是周末休假,惊人的旅客,看着老板one-manshow。供应的猪心冬粉、猪肝、骨髓、脑髓、清烫猪脚,全猪皆招牌!但,唯一例外是:鸭脚翅。(pm:07:30后供应)
台北复兴捷运站五分钟车程。这有碗甘甜的腹内物汤饮,真神奇,是吧。巷内的陈猪肝汤,是让我猛暑汗流满面也要喝光的内脏名物。医院后,可想而知是为补而汤。此款汤是入姜丝秒速汆烫的嫩薄片肝片。其实,一碗嚼净后,已经饱了。
很多台湾小孩的旅行回忆,台铁便当。前几天坐火车,刚好车站有卖,一片卤肉排,酸菜,切半卤蛋,煮的很颗粒分明的米饭,一盒60元。真好吃。(前阵子,台湾某连锁卤肉饭,居然一碗要卖68台币。到底是什么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