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层塔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上海248709万位市民这些福利正在落
TUhjnbcbe - 2023/10/6 18:37:00
中科医院承办青少年白癜风防治援助项目 http://m.39.net/news/a_5478846.html

“一个城市的设计代表着

居住在城市里的民众的集体目的。”

当杨浦滨江岸线上的人人屋驿站

坐满了前来歇脚的游客

当苏州河中环桥下的篮球场

充斥着挥汗如雨的年轻人

美国城市规划师亨利·丘吉尔的这一观点

有了跨越空间与文化的最佳例证

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我们怎样塑造城市空间,空间就赋予我们怎样生活的可能性。

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杨浦滨江,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这指向上海这座城市核心的建设要义,更是一次全面的、对空间与城市使用者关系的中国化阐释。

今天,上海积极打造的人民城市,就是要把更大的空间权利交还给使用它的人民;把更高品质的居住和活动空间赋予它的人民;以规划引导更合理的空间尺度,让它的人民和这座城市,拥有更友好的互动关系;让人在城市,也能“诗意地栖居”。

抵达,大规划突出小尺度

5年前,上海权威城市规划研究机构对市民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市民最喜爱的12条街道中,超过九成是“永不拓宽的道路”。

上海共有64条“永不拓宽的道路”,因为风貌独特、文化价值较高,其小而美的街区尺度也被一并保留下来了。

也许你会问,这些窄小的马路,常常人潮拥挤,不是大都市该有的空间氛围吧?恰恰相反,它们却与老百姓对高品质街区功能、布局、风格的想象完美契合。

人气颇高的武康路,路幅宽度只有15.2米。道路两旁的建筑多为2层到5层高度的花园住宅和小型公寓,高度普遍在8米至16米之间。从空间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样1:1的街道高宽比,最能给人带来亲切感和安全感。

武康大楼。徐汇区提供

问卷中,获得市民“最想居住”称号的衡山路,虽然是城市的交通次干道,路幅也相对较宽,却拥有非常丰富的街边公园、咖啡馆、书店等休闲空间资源。人们喜欢衡山路,或许和它积淀的历史韵味有关,更重要的,它有着令人舒适的街区功能。

上海充分考虑人民需求、采纳人民意见,在近年来的城市建设和更新过程中,从大规划入手,优化小尺度。

《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在年发布后,成为上海街道规划的指导文件。其中,鼓励尺度适宜、道路细密的“小街区”,显示出上海空间规划的新趋势——不仅街区的物理形态要压缩,更要依靠功能缝合,压缩人们生活圈的距离,提高生活品质。

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年)》中,这座城市进一步提出“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概念,更准确的表述是: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将生活圈作为社区公共资源配置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

15分钟,要让每个市民都能抵达养老、医疗、教育、商业、交通、文体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许多街道通过“螺蛳壳里做道场”,巧用城市空间“边角料”,不断探索着“小尺度”里的美好。

位于岳阳路永嘉路以西米处的永嘉路号(乙),4年前只是一栋再普通不过的毛坯建筑,不少摊贩在此集中经营。天平街道通过将这座建筑改造成“修旧如旧”的花园洋房,并在里面引入主题展览,居民的“15分钟生活圈”里,又多了一个公共艺术空间。

永嘉路号。舒抒摄

年初,上海发布的《上海市新城规划建设导则》,更进一步把“小尺度”概念,嵌入到未来嘉定、松江、青浦、奉贤和临港“五个新城”的建设中去——上海市规划资源局副局长许健说,“五个新城”不会是“千城一面”,除了产业、生态,城市品质温度尤其要考量,比如:促进居住片区向复合街区转变,塑造人性化高品质空间,打造活力街区,突出小街区、密路网,率先建成无车步行的友好街区等。

人人满意的城市空间并不是只能在城市核心地带享有,郊区的新城建设,也要以老百姓的切实需求为要旨。

更新,从每个人的家园开始

北外滩最后一处成片的二级旧里,位于昆明路以南的街区。老徐是那里旧改群众工作组的组长,这是他参与工作的第51个北外滩旧改地块。原本,老徐年就应该退休的,自从干上了旧改,一眨眼又是11年。

上海为什么要“旧改”?截至去年年底,全市住在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的居民还有5.63万户。有些人,甚至早已把手拎马桶和痰盂,变成生活中无奈却又习以为常的一部分。还有些人,从来没有踏踏实实给自己做过一顿饭,因为七八户共用的窄小厨房里,邻居们还排着队等着用灶头。

老徐和居民讲*策。

上海迫切地、大力地推进旧改的目标与意义,就是为了能让他们,和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其他市民一样,过上舒适而有尊严的日子。说得更具体些:为了能让在低矮的阁楼住了60多年,都始终是半弯着腰的张伯真正挺起腰杆;为了能让心心念念了半辈子却苦于空间不够的刘阿嬷能给房子装一部空调;为了能让老房子靠着天井的周家老两口体会到阳光照进窗户的感觉……

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让这座城市成为宜居宜业的幸福乐园,美好愿景正一步步化为现实图景。

如果说旧改是为了让人人共享城市发展红利,那么,一次次微小的社区更新,则是为了让人人加入到家园建设的进程当中去,在日常生活的环境中感受城市的温度。

“刘书记,我们小区的房子很漂亮,绿化很灵,但是我们这些老头、老太总觉得缺了点啥,侬想点办法呀!”

刘观锡这个长宁区协和家园小区居民区书记当得不易。小区设施齐全,但老百姓却总觉得不解渴,特别是没有一个场所,可以让大家自愿聚在一起,让老年居民们不大适应。

经过居民的反复商议,一个“空中花园”诞生:通过吸引小区居民以及周边的驻区单位参加,大家在小区24号办公楼顶的平方米空间里,种上了胡椒、百里香、九层塔、大叶罗勒,设计了酵素工坊、白领中庭、紫藤花亭、中式照壁等微景观。居民的“小打小闹”还激起了更大的浪花,“空中花园”不久前成了上海市农科院“现代都市农业”示范点。

长宁区协和家园小区空中花园。

杨浦区辽源花苑的三个小区,也是通过居民自治打破了围墙,并引入社区规划师,实现小区合并后的微更新改造。如今再看,原先的小区围墙,变成社区中心花园;暴露的管道、电线没了,取而代之的是创意墙绘。

激活,随时亲近一江一河

“上海话‘逛街’叫‘趤马路’,‘趤’和‘糖’谐音,我们这个项目就叫‘糖苏河’”。42公里苏州河公共空间去年年底基本贯通,除了所有的沿河景观、道路连点成线,上海还做了这样一件事:把沿河桥底空间激活,许多十几年脏乱差的城市死角,仿佛一夜之间成了周围老百姓“趤马路”时最爱去的地方。

“糖苏河”是其中一处,位于古北路桥下。休憩区、健身区……你能想象里面竟然还扎了一座秋千?设计方负责人*晓晨说,她曾亲眼看到一个环卫工人在秋千上荡了好一会儿。

好的城市空间是高度开放的、不排他的。45公里*浦江岸线核心段,曾经数十年来布满了绵延的旧厂房与老码头,它们,是这河岸的“主人”。

随着年底*浦江岸线的贯通开放,那些还在运转的工厂集体搬走了,即便还留下如杨树浦水厂等在地工业,但沿江的空间却全部打开,每个老百姓都可以在任何时候走到离母亲河最近的地方去。人民,成了这河岸永恒的主人。

22座望江驿,在浦东滨江沿线点亮夜空。游客走累了,随时可以进去接一杯水,或“蹭一蹭”无线网络;杨浦滨江岸线上的人人屋,恰如其名,人人皆可共享。给手机充个电,抑或靠在沙发上小憩一下,舒适程度毫不亚于自家的客厅。

浦东滨江望江驿。

城市社会学理论奠基人列斐伏尔认为,随着人类逐渐进入城市社会发展阶段,能否生产、占有、处置空间,成为衡量人之主体性的重要尺度。而对上海这座总面积达.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09万的超级都市来说,又有什么比公平地享有更多城市空间更能体现人民性呢?

在广粤路上,广粤运动公园取代了被拆除的建筑市场,里面有步道、球场、绿地,填补了周边社区没有公园的遗憾;

在愚园路上,弄原是长宁区医药职工大学,如今却变成了愚园公共市集,还嵌入了社区食堂、社区菜场、社区艺术活动空间等配套服务;

屹立在北外滩的海鸥饭店,在它36岁时被确认将拆除重建,未来,它会变身一个精致的玻璃盒子,并成为世界级的“城市会客厅”;

华阳路街道原来的一处办公场所,因距离居民小区最近,便干脆腾出来给老百姓做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居民日间养老、买饭、配药,全在家门口……

上海越来越多的城市空间,向公众开放,为公众所共享,体现出更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也恰恰是一座城市能给予它的人民,最具价值的东西。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杜晨薇顾杰戚颖璞

1
查看完整版本: 上海248709万位市民这些福利正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