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架起了东西方之间交流的桥梁,敦煌作为这条道路上的重镇,吸引了东来西往的商人、传教士,而佛教也逐渐在这里生根发芽。随着莫高窟藏经洞被盗,这片神秘的佛教洞窟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莫高窟以它的精美壁画和佛教文化文明于世,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前来研究参观。在从长安启航,穿过中亚,到达欧洲的丝绸之路上,一个重镇就是敦煌,而敦煌最令我期待的就是莫高窟。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乐僔和尚在游历的过程中,为敦煌的风光所震撼,由此拉开了在该地开窟建德的历史。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尊,是世界上重要的佛教盛地。而莫高窟最具标志性的建筑就是九层塔。武周天授元年,武则天称帝,改唐为周,便令人杜撰佛经,说她是弥勒佛转世,取代李唐王朝是顺应自然。
武周证圣元年,武则天给自己加了“慈氏越古金轮圣皇帝”尊号,在洛阳造弥勒佛像。弥勒佛是一尊福佛,他降世的那个时期“一年四季,风雨调顺,百花开放,产物丰收,果实甘美,并产天然粳米,没有糠皮,人食长寿,毫无疾苦。又无任何灾难,人心皆为大善,没有贪、嗔、痴、慢、疑、……,无杀、盗、淫、妄、酒、……”可见,武则天的牵强附会之意。除过武则天开建造大佛的风气,敦煌九层塔中弥勒大佛的修建更是与当地的阴氏家族密不可分。
据《阴善雄墓志铭并序》记载“即武威郡贵门之胜族也,其先著姓帝喾之苗裔,殷丁武王之号,因号殷氏焉。”根据各种出土的石碑、资料,以及历史记载表明:“阴氏家族从南阳新野先徙居始平、武威,而后西徙敦煌。”《前凉录》载:“阴澹,敦煌人。弱冠才行忠烈,州请为治中从事。澹割身诉枉,张轨任为股肱,参与机密,转督护参军,武威太守。轨保凉州,澹之力居多。”由此可见,阴氏家族作为敦煌的世家大族之一,无疑也成为取悦朝廷中的一员。武周天狩二年,阴嗣鉴声称在平康乡看见五色鸟(瑞鸟),同年,阴守忠看见一只毛色如雪的白狼在他家村庄附近,但并不伤害儿童和牲畜(狼不伤人为祥瑞)。这些祥瑞故事被上报给朝廷,因此便由阴祖出面,与禅师灵隐共同修筑了莫高窟中的第一大窟。窟内的大佛像高33米,起初只有四层楼阁,经过以后历朝历代的修建,变成了现在所熟知的“九层楼”,也就是敦煌的96窟。窟内的弥勒佛像雍容华贵,很明显是一种唐代的人物形象。当然,阴氏家族出资修建的还有、等窟,而且还对许多窟里的壁画和佛像进行了重新的修缮。
除过像阴氏和曹氏这样以一己之力修建佛窟的大家族,普通的老百姓也积极的投身于修建佛窟的行动中。他们往往是多人集资,共同修筑佛窟。在参观莫高窟时,往往会看到许多像窗户一样的小窟,这应该就是穷人所开的窟。佛窟的大小、壮观程度、壁画等虽然有所差别,但人们礼佛、敬佛、信佛的心是无差别的。敦煌莫高窟的雕像大多在明清时期被重新塑彩,因此显得颜色艳丽。但也有许多保留了隋唐时期的风貌。除过雕像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壁画,比如飞天图、反弹琵琶、以及隋唐时期的经变图。
年6月22日,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莫高窟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并挖出了公元四至十一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等大量的历史遗物。但是不幸的是,藏经洞的发现正值中国动荡不安、政府腐败无能、列强在中国掠夺的时期,因此藏经洞里面的文书大部分被法国、英国、日本、俄国所盗取,只有一小部分经过及时性的抢救,被运送到当时的背景。但精华部分都已被盗掘,留下的大多残破不堪。
美国人华尔纳到来之时,藏经洞的文书已被盗掘一空,因此他采用现代化学技术粘走敦煌精美壁画10余幅,并盗走了菩萨像等。除过这些外来因素之外,当地的洪水、风沙等也对莫高窟造成了损坏。经过几代敦煌人的努力,莫高窟洞的保护技术已经相当先进,相信它还会存在很长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