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版权归属原作者仅限交流学习
今天早上晨跑回来,打开手机时才知道有马阿姨的未接来电,正估计她可能是问我是否吃擂茶粥,刚好在十字路口碰到送小孙女上幼儿园的她。
果然不出所料,正是她多做了一份擂茶粥送与我做早餐。多年前播在心田中将“擂茶粥”书写成文的种子,随着茶粥的香味在味蕾间回荡,开始生根发芽了。
擂茶粥,顾名思义是茶叶和米粥的混搭;擂者,研磨之义也;擂茶,则是研磨茶叶成粉状的工艺;具体方法:用檑木(研磨棒)在牙盆(擂钵或研钵)中研磨茶叶,直至粉状,跟唐代石磨制成的抹茶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擂茶粥是用高温的粥水泡制,而抹茶则是烧滚的山泉清水冲成。
擂钵,是烧制的敞口盆状陶器;当地亦称为“牙盆”或“擂盆”,内壁上有网状的凹纹,增加摩擦系数便于磨削茶叶成粉。
擂木,是木质的研磨棒;也叫作“擂棒”或“擂木”,因为在研磨过程中也会产生磨削情况,细小的木屑也混入其中。所以在选材的时候非常留意,首先要无*无害;其次是质地致密坚硬而耐磨;最好还能有芬芳的气味,如同多了一味天然的香料。
先民们的经验和智慧一直被代代相传:首选是肉桂树;其次是茶油树或*牛木;再者山茶树、山苍树、乌柿树、乌楸树等可食杂木均可。粗细如杯口刚好符合手握的大小;长度一米左右;磨端尽量刨圆增加与擂钵的啮合度,提升研磨效率。
最为讲究的还是茶叶,按制作工艺属于绿茶系列。春分至清明前后采摘的野生山茶叶为上佳品,苦斋婆、雷公碗、狗贴耳、牛头沫、漆大驳、布镜耳、糖梨叶、枫树叶等次之。茶叶采摘回来后,先揉搓杀青,再置于砂锅用文火慢炒脱水,自然冷却后用陶罐或干柚子皮密封置放,取出即可用。据说茶叶保存年月越久远味道越好,擂茶粥的颜色越深味道越醇香,保健功效越显著。
制作工艺粗狂地非常接地气:端坐好后将擂盆放于两腿间用力夹紧,放入洗净的茶叶,手握住擂棍开始研磨,目测细度合适时加入少许花生油。最后将滚烫的粥水倒入擂盆中,放少许盐继续搅拌均匀即可食用,粥水不能太浓有太多米粒。
当茶叶遇见花生油和白米粥,如纯粹遇见简单,融入烹饪者的用心以待,成就了这碗醇香、清新、甘美的擂茶粥,可谓“碗碗生津,匙匙养神”。
北江沿岸的农家先民们,在联络感情、招待宾朋和婚嫁喜庆时皆以“擂茶粥”礼待之,俗称“半餐”。特别是中老年人对它情有独钟,几乎到了“宁可食无肉,不可食无粥(擂茶粥)”的境地;坊间普遍流传“喝上两碗擂茶,胜吃两贴补药”的说法,此话倒是言之有理。
客家居住区域多属崇山峻岭,瘴疠流行。史书载:“若夫瘴疠……一三月谓之青草瘴;五六月谓之*芽瘴;九十月谓之新禾瘴;立冬以后,寒气渐肃,岚雾始衰,瘴疠无矣。”由此可见,这些地方一年中就有半年瘴疠。瘴,指南方山林中湿热蒸郁能致人疾病的有*气体;疠,为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邪气,亦称“瘟疫”。
在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为了生存和发展,客家人自然就会想方设法采取种种防范和治疗措施。《吕氏春秋》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说明药食同源,药补和食补的关系;而用姜,盐和药草制作的擂茶粥恰恰有御瘴去疠的药理功效。
亦可视个人口味喜好加入芝麻、炒花生、薄荷、陈皮等佐料,岭南人在吃粥方面将智慧发挥到淋漓尽致,粥水是基材几乎和所有食材都可以搭配。艇仔粥、大粥(猪杂粥)、牛肉粥、虾蟹粥…不枚胜举,最近还创新地用粥水做锅底来打火锅。
相比北江流域清远英德地区擂茶粥的简约,西江流域云浮市云安县则是花样繁多。配料十分丰富有松子仁、南瓜仔、黑芝麻、白芝麻、花生、油麻、绿茶菁、园香、金不换或苦棘芯等;而基材也有不同,将米经过浸、蒸、晒、炒的过程,变成易储存的米仔。
擂茶制作过程为将传统材料放入特制擂钵中,用擂棍慢慢擂成末,过程中不断加水,使材料变成浆状,后冲入沸开水盛入杯中,然后把在锅里炒好了的萝卜干、芥蓝菜、蒜、青葱、*豆、白菜、荞头、虾米等菜料放进钵里去搅匀,嗜甜者可再加入些许黑糖,后放米仔共同食用;咸擂茶为正统客家擂茶,制作过程中除基本材料外再加入香菜或九层塔及些许盐研磨,研磨好后在杯内加入虾米、四季豆末、米仔等再冲沸水入杯即可,喝起来齿颊留香、风味独具,咸、香、苦、竦、甜、甘、酸各味俱有,不但可口开胃而且别有风味,非一般加味茶可比拟。一旦跟养生智慧深度链接,则配料可随时令变换。春夏湿热,可采用嫩的艾叶、薄荷叶、天胡荽;秋日风燥,可选用金盏菊花或白菊花、金银花;冬令寒冷,可用桂皮、胡椒、肉桂子、川芎。还可按人们所需,配不同料,形成多种多样多功能的“擂茶”。如加茵陈、白芍、甘草,为“清热擂茶”;加鱼腥草、霍香、陈皮,为“防暑擂茶”。
先辈们在食物研发成型的过程中,舌尖上的记忆都会赋予浪漫或美好的故事,显得唯美动听并易于流传,擂茶粥亦不例外。
东汉传说,主人公是伏波将*马援。他率*南征,恰遇天气炎热,瘴气弥漫,瘟疫肆虐,数百将士染病倒下。正在将*苦思良策以图应对时,当地一位老妪为部队的纪律严明,行为端正所感动,主动献出秘方“三生汤”给将士治病。
老妪把生茶叶、生米、生姜等放在牙盆里,用山苍树把它们擂成糊状,然后用沸水冲制成汤让将士服用。说有多神奇就有多神奇,将士们饮用了这种“三生汤”后,有病的迅速痊愈,无病的也可抵御传染。由于此物带有发散、消滞、清热的作用,取得治病防病的效果,一传十、十传百,广泛流传开来。将士们为感怀老妪救命恩德,命名“擂茶汤”。当地老百姓也仿吃之,并演变成“擂茶粥”。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食物是最能代表原住民智慧和经验的载体,那是一代代人共同的味觉记忆,因为舌尖上都有自己妈妈的味道。
注:部分资料来自网络。
-9-30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